ä¸

1.

夏天晚上走在灯光昏暗的小区附近,看见球状物,就觉得是个狗。 

2. 
去家附近的便利店买酒,问老板,福彩最便宜多少钱一张?最多能中多少?答曰,两块,12万。于是拿找零的两块钱买了一张,没中。发现票面是金陵十二钗,画的还挺好看的,又买了一张,没中。于是打算坚持骑车上下班,把坐地铁的钱省下来,正好够每天买两张福彩,一定有天会中大奖的。 
3. 
忽而又听闻一些前同事已经或者即将从热闹繁华的帝都迁往那个附近有吸血鬼狼人出没的森林的地方了。 
想起我这样单调的生活,下班径直回家上网看书听歌,周末跟一群外国人骑车或者跟一群中国人打牌,这跟帝国主义大农村传说中的荒凉与无聊有得一拼了。除了必须享受的拥挤、尾气和地沟油。 
4. 
七月的尾巴属于普鲁斯特。 
5. 
那天梦见自己拍婚纱照,对方是个面容模糊的男子,却似乎泾渭分明的告诉我,我们只是拍照,不是结婚。然后就醒了。然后我就想,我这真是在恨嫁呢,还是在恨嫁呢。
"昨夜我梦见自己,就要成为谁人的妻,发现吻我的人不是你,落泪心急。" 还是刚上大学时听的第一张专辑,许茹芸都过气好多年了啊。 
6. 
人生到了一定年纪,就是个不断丧失的过程。—— 这是1Q84里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句。
可是常常早上醒来,尤其是在做了有关考试的噩梦而惊醒的时候,还是想起张爱玲她老人家那句话,老了至少有一样好,用不着再考试了。 
7.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可是管它最好还是最坏,就算2012真的要来,我都会庆幸和你活在同一个时代。

大鱼

很久很久以前,在茫茫大洋的一角,有一片美丽的海,叫做瓦拉瓦拉海;在长长海岸线的一段,海绕了个小小的弯,成了珊瑚湾。
瓦拉瓦拉海有多蓝?看看晴朗的天空就知道。海里的珊瑚有多少?数数天上的星星就知道。

阿美就生在珊瑚湾。
听阿爹讲,阿美出生的那年,阿爹赶海碰见了从没见过的大风暴,船翻了,阿爹在海里飘了一天一夜才回来。
“那是条好大好大的鱼…”阿爹用双手比划着,一下子举起阿美,“把阿爹驮回来啦。”
“阿爹又在胡说,他飘到岸边的时候还没醒呢。”阿妈在一边笑着说。
可是阿美听不腻。

阿美在学会讲话之前就会游泳了。她可以像条鱼一样,一口气潜到珊瑚湾的水底,与游来游去的鱼玩上很久。大人们都以为鱼们不说话,其实呢,他们变换的颜色,游水的姿态,还有吐出的泡泡,都是好多好多话呢。那比岸上的世界还要有趣。
阿爹不让阿美游得太远,因为过了珊瑚湾的浅海,海就变得很深很深,漆黑一片,就像是一堵高高的墙,一下子往海底倒着长的。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水里,有时候会闪现一点白色的光,那些都是吃人鱼的眼睛。

——好久之前写了个开头,贴出来以激励自己写下去…

training log

因为打算今年去跑个马拉松半程,昨天终于开始了练习,去gym跑了7公里,其中有大约20分钟都是以时速9.5km跑的。如果能坚持每周训练三次,以这个速度跑下来马拉松半程能在两个半小时以内,好像是一个很靠谱的训练计划。
经常运动完过后,都想留个记录,可是又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地方写。天天在blog记这个内容未免有点太厚重且乏味,发个twitter或者buzz吧,又很快被淹没难以整理,何况大部分geekish的follower们对这样的话题也没有兴趣。于是想,有没有这样一个web应用,专门来记录每天的运动日志?从功能上面来说,我能想出的有这些:

1. 运动日志,就是每天运动过后,记录下运动类型、时间长短、地点和内容。这些数据,每一类具体的运动都有一定的固定格式的,最标准的就是gym里的跑步机,记录的是时间、速度和卡路里,(部分的)心率信息等等;特殊的运动,比如潜水,就跟潜水日志小本本上面的那样,格式就是入水时间、深度和底部时间了。另外就像跑步机上选择训练计划一样,用户可以选择输入体质的基本信息,如身高体重年龄等等。数据输入可以通过手机这样的标准设备,不过有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利用跑步机、运动手表、自行车码表或者潜水电脑等设备直接同步数据应该不是很难的事情,nike不就搞了个鞋上的一个小装置把跑步数据同步到ipod上么。

2. 统计分析。我可以很方便的查看在最近的一个月内,我跑了多长距离,多长时间,平均心率多少;也可以看到体重三围随着运动量的变化情况。根据运动界一系列科学的计算方法,利用这些数据,可以给用户提供科学的训练建议;甚至可以作为医疗系统的一个数据来源,分析用户的健康状况,提供膳食和药物建议等等;

3. 基于运动习惯的分享和好友发现。这可以基于熟人网络,例如Facebook上面的一个app。但是运动作为一项social活动,其特点就是并不需要找生活里的朋友,比如我有天天在gym照面的熟脸,有周末去骑车的群体,这些都并不是生活里关系密切的人,可能连个email和电话也没有,但是因为有着同样的运动爱好和习惯,就有了沟通交流的需求。像水木的runninglife、swimming和cycling这样的版面,其实提供的就有一部分这样的功能。关于好友发现,可以做到很精准,比如如果我想找个一起去gym准备马拉松的人,只需要根据地点在国贸附近、每天6点-8点,跑步6k左右这样的条件搜索就行了。

4. 还想到一点,像徒步和自行车这样的户外运动,可以提供分享路线的功能。

å¤

过完了这个生日,想写点啥,想了半天,无从起头。

28年华,要更开心把,还有好多梦想没有实现呢,哈哈。

与é

熊爸来了,因此熊当仁不让的让出了小蜗居,而自己则寄居到阔拉二小姐(即阔姐)家。阔姐家隐藏在繁华的呼家楼地区的一片城中村深处,一边是一排低矮的小平房,另一边是雄伟的财富大厦,相映成一种后现代的黑色幽默趣味。
走进阔姐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只奶牛颜色的猫,阔姐说那叫兔子。经过厨房,抽油烟机上还卧着两只猫。就这一点,我就对阔姐赞不绝口,作为一个单身女青年,能够在独居的日子里同时养三只猫,这样满满的爱心,让熊想起了收养许多只流浪猫的孤寡老太太。可是阔姐说,那三只猫是因为同事每个月给她两百块她才养的-_-
和阔姐同居的日子其实是很开心的。同样作为混迹于CBD的非主流女民工,兼为不靠谱单身女青年,当然特别有喜乐感。熊写这篇博的中心思想,便是想通过描写与阔姐智慧幽默的对话,表达对阔姐赞美仰慕的思想感情的。

阔姐为了证明一分钱一分货的理论,给熊演示了在淘宝上1块5买的丝袜,说,可以拉到胸上(真的)
阔姐:想想如果有能透视的眼镜,在街上看到一个人道貌岸然的但是丝袜拉到了胸上!

阔姐给熊看她的卷发棒,问,你觉得这个像不像…(vibrator)
熊说,可以套个深色塑料袋,用相机虚着拍一张,P一下放到blog上去
阔姐说,那我就写这是熊带到我家的!

熊:我觉得你脸上的包是分手过后内分泌失调!
阔姐:可是都分手快一年了,失调也该调过来了。
熊:我上班过后下巴一直长包,都长了好多年了。
阔姐:那可能是你天生内分泌失调。

熊:惆怅。
阔姐:惆怅什么?
熊:没有男人。
阔姐:要是惆怅有用的话,我们都能有好多好多男人…

æ

换季收拾衣柜,扔掉一些旧衣服,发现有些穿过很多年的衣服,真是有些感情。一下子似乎明白普通人花大笔钱买奢侈品的意义。因为昂贵,所以格外珍惜;因为经典,所以不会过时;所以这样的物件,往往能够陪你经过更多的时间。而它还往往是一个精湛匠人许多时的工作,是我们许多日的工资。这也是一种纪念,把我们庸碌的每一天用唯美的物化形式保存下来,同文字、摄影一样,都是以某种沉迷,来对抗所有时间的虚无。

城å¸

五一的时候去了趟西安,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在环城墙公园里晨练的人们。每天早上醒来第一件事便是聚集在古老的城墙下,常年累月,熟悉每一株植物的花期,熟悉每一种鸟鸣的类别,熟悉附近早点摊的变动,这座城市的悠久传统也从此融入你的习惯与性格,那是多么美好的事。

我只在西安呆了两天,这样的印象也许并不够资格发表评论。那么就来说说在生活了10多年的北京。这座城市太大且变化快,对外来人口与文化的包容让这里呈现出来多元的活力,你在这里能够寻得到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它可以是古都,可以是摩登大都会,也可以是波西米亚小镇。对,这都是不可否认的魅力所在,但是在汹涌的外来人口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下,那些与这个城市一脉相承多年的生活传统却在一点一点的淡化和消失。那些百年老字号,老街上熟悉的门牌,胡同里的棋局,常去遛鸟的河边,这些曾经根植在多少辈人的生活中、把居住在北京这件事与其他区别开来的习惯,都已经慢慢消失了。你陡然发现在任何一个其他的大城市,香港,东京,纽约,也许并无区别。于是你只能像个游客一样,从逐渐消失或者商业味更浓的老街区中去寻找你居住在这里的证据了。

好像跑题了。在这里我只是在谈论了传统与习惯,这同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没啥必然关系。也许有一天,我们就像Wall-E里面那样生活在一个太空艇中,城市的一切功能标准化,那也不一定就不美好,说不定有人就此欢欣鼓舞不用费劲自己去找吃的找乐子了。

é

从兰兰处又看到了这张熟悉的图,以前一直都没圈过。
白区还是不少,革命尚未成功,熊熊还须努力。

æ

这不是个励志剧,倒像是一本不怎么有新意的教导女职员怎么钓上总监的教学片——1.  美女众多的情况下,讲笑话也许是独树一帜的选择;2. 要一起加班到深夜;3. offsite是好机会,在热带穿的少的时候更容易产生化学变化。
不过结尾,太文艺了,当杜拉拉一个人在陌生的街头,转身看见那个多年未见却依旧熟悉的男子站在对面旧楼的二层,他的笑容依然,就像是那年那个海风沉醉的岸边。啊,请允许我花痴一下黄立行,无论是西装革履还是T恤牛仔都是那么帅,足以证明男人的魅力不在于他的职业,无论是做销售总监,还是做旅店老板。

寻æ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养成了个不求做好,但求做了(liao)的习惯。游泳,跑步,爬山,骑车,好像只要通过运动打发了时间,心理就一定比搞点别的舒坦一样,而究竟从这些活动中得到了什么乐趣,反而给忘了。我也常常被不常运动的人们当成运动健将,习惯了当个不打球的人中最会打球的,不跑步的人中最能跑步的,以此来满足一些小小的虚荣。
可是不管玩什么,脱离了大家都玩的环境是没办法得到更多乐趣的,就像鲨鱼跑到陆地上当个最会游泳的东西一样毫无意义。而一旦找着了组织,我就原形毕露的成了个水货,譬如这两周和一帮业余公路车好手去骑车,那种掉队的感觉就像是刚会写一个快速排序就去参加acm一样不靠谱。
所以还是应该多付出一些时间和精力,就像是找到球拍上的甜点一样,玩的更好了,才能找到更多的乐趣吧。